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五月不降息,六月徒伤悲?
继4月20日央行降准之后,央行再次宣布降息。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2月降准、3月降息、4月再次降准,如今再次降息,中国人民银行频繁地宣布货币宽松政策,想想并不会醉,其背后是监管层,甚至是国务院对实体经济的严重担忧,而这背后直指经济及就业稳定。
4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往国开行、工行考察。李克强在座谈会上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可多方面调查的数据表明,企业利润目前平均只有5%,扣除财务费用之后不就成负增长的了吗?”
4月23日,李克强考察兴业银行,再次希望银行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否则将加剧经济下行压力。
总理的担忧来自于实体经济的持续走弱。汇丰PMI四月初值跌至12个月最低49.2,上月终值为49.6。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屈宏斌认为,产出跌至荣枯边缘,新订单指数为一年内低点,反映内需疲软。投入产出价格继续下滑,通缩风险显著。数据显示制造业加速下行。加之此前公布的一季度数据,经济增长或已失速。4月20日降准尚需时日方能显效。经济下行和通缩形势严峻亟待宽松政策加码。
“降息无疑对实体经济是有益的,二季度GDP增速将不低于一季度,下半年增速将高于上半年。”中金所宏观研究员赵庆明向经济观察网表示,货币政策的传导至实体经济所需时日,上半年的降息降准等政策将在二、三季度开始显现。
国务院最近通过了对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方案。三家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会流向国内基建、保障房、出口企业及三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些也是政府稳增长的重要领域。
寄望于政策性银行引导金融之水滴灌实体经济,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稳定经济及就业。这实是无奈之举,其背后原因在于此前多次的降准降息并未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3月末,企业融资成本为6.83%,比上年末下降1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仅下降50个基点。
这显然并未能实现决策层的预定目标。然而,此次降息就能有效降息企业融资成本吗?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央行降息,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将资金贷款给实体经济?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虽然降低基准利率,但存款利率并未降低,而贷款利率则由市场决定,较少受基准利率影响,因此,降息未必起到明显效果。”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向经济观察网表示,降息是释放信号,学术上称为信号效应,实际上市场对其的反应。央行观察降准以后经济走势如何,效果不是明显,才会考虑降息。但其效果主要看市场对降息的反应,如果市场认为较好促进经济,企业及个人就会增加投资和消费,反之,对投资于消费的作用不大。
不过,商业银行因为风险因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头发有些不积极。
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研究报告称,2014年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类贷款中,占比最高的五大行业为:1)制造;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3)租赁和商务服务;4)房地产;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这些行业贷款占全部公司贷款的69.24%。七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公司类贷款中占比最高的五大行业为:1)制造;2)批发零售;3)房地产;4)租赁和商务服务;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些行业贷款占全部公司贷款的71.70%。
但制造、批发零售、房地产三个行业为2014年经济增长放缓最明显的行业,反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降息对减轻存量债务负担确实有好处,对增量债务恐怕效果不明显,降息也不能降低新发放贷款的利率水平。银行负债成本不下降,要保持一定的利差水平,贷款利率很难降下去。”华夏银行研究员杨驰称,“一是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增加现有政策性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职能,通过再贷款、财政资金注资等方式注入低成本资金定向支持小微企业。二是发挥财政作用,用财政贴息、财政担保、对不良资产核销损失进行财政补贴等方式提高商业银行在三农、小微领域的风险容忍度和放贷意愿。这两条路,实质上是将部分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了财政体系,就看中央政府愿不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