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一些人士自称“本土派”在不同层面搞风搞雨。最明显的“搞搞震”事件,当然就是去年九月立法会宣誓闹剧,两人已收到取消议员资格收场,真可算是咎由自取;另外四人同样做错了,妄图将事件焦点转移,仍抱“死不悔改”态度,行为可耻!这些“本土派”除了参与政治事务之外,又在教育事务上多多动作,借建立“本土”史观为名,搞“港独”活动。
联合出版(集团)多年来致力出版一些高质素香港史书籍,只要我们多加阅读,便会看穿那些“本土”史观者的不良用心。郑宏泰、周文港主编的《利来利往:金融家族的开拓与创新》(香港:中华书局,2016年),是一部介绍香港家族创业的书籍,让我们从多个家族个案的角度认识香港歷史。
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研究个案,是廖宝珊的创业歷程(研究者是周文港博士),因为廖宝珊家族的发展,正正与香港的发展同步,对研究香港史甚有启发性。香港之所以发展成为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除因为本身法制、监管制度外,更多原因是一班杰出华商努力。
廖宝珊在1941年时,将一些内地日用品运到香港,从中赚取利润。战后,他决定买地建楼再卖楼,令他财富大增。炒了地,他大手笔投资黄金,赚得盘满钵满。他并于1948年在上环创办廖创兴储蓄银行,以提倡储蓄、扶助工商及服务大众为宗旨。廖创兴银行经营策略相当进取,一方面以高息吸引存款,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贷款投入房地产业。廖宝珊成功创业歷程,全赖他独到眼光,在投资上能早着先机,令他的家族企业得以乘时而兴。廖创兴银行于1961年时面对逆境,由于银行根基稳固,廖宝珊亦能一一拆解。
读毕全书,我看到华商致力发展个人家族事业的同时,亦在推动着香港整体经济发展。这份从商精神收到“利己利群”理想效果。反观今天“本土派”人士,既在损人亦未见能利己,实在令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