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十三五”时期,要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要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带动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催生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新业态,释放吸纳就业潜力。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和完善用工、社保等制度,扶持灵活就业等新形态。加快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衰退地区等脱困振兴,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增强吸纳就业能力。
二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动能培育带动就业。大力发展共享经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大初创企业场地、设施、住房等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创业税费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结合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支持农民工返乡就地创业就业。
三要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帮扶。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援助等,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采取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多种方式,在化解过剩产能中妥善做好职工安置。推进就业扶贫,实施贫困家庭子女等免费接受职业培训项目。
四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创业服务,建设更多有利供求对接、人才流动、便利就业的信息平台,提高人力资源市场透明度和匹配效率。制定实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加快推进工学一体、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训模式,健全劳动者素质提升长效机制,满足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
会议认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止冲破道德底线的基本要求,也是补上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会议确定,一是各级财政要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置,确保政府这方面投入只增不减。中央财政已拨付的救助补助资金要抓紧到位。加快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促进低保兜底脱贫。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活动,提高特困人员失能半失能对象的集中供养比例。二是全国各县(市、区)都要建立健全由政府负责人牵头的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三是指导各地加大受灾群众困难排查力度,做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对因去年特大洪涝灾害仍住在临时安置住所的受灾群众,今年要全部帮助解决住房问题。
会议强调,要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防止物价波动影响困难群众生活。各地要加强节日期间福利院、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救助机构等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特别要改善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群体的保障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在露宿人员集中地区设立开放式救助点和临时庇寒场所,确保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等有饭吃、有衣穿、有场所避寒。给困难群众更多关爱和温暖。
声音
“这是政府最要紧的责任!”
1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开门见山对会议的第一项议题作出“权威解读”。
“ 十三五 这么多规划,为什么今天专门讨论促进就业的规划?因为对中国来说,就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也是 最大的民生 !”李克强说。
当天的会议审议通过“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李克强在会上强调,政府要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更加有利的就业环境。“这是政府最要紧的责任!”总理加重语气说。
李克强语重心长对参会人员说,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今后务必进一步提高认识,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就业不仅是人民群众实现收入增长、保障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是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创造力、实现人生价值的直接通道。”李克强动情地说,“老百姓有就业,才会有收入,民生才能得到保障,经济社会才会安稳。”
在部署促进就业时,李克强不忘就业弱势人群。他正言道,要对失业人员“坚决保底”,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你们近距离走访一下下岗人群,特别是 零就业 家庭,那简直是毫无生机啊!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多想办法帮助他们就业,做好兜底工作。这是政府真正该做的事情!”
“各部门在今年工作中,要加大对促进就业的绩效考核力度,国办要就此开展督查!”李克强说。
相关
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六次全体会议,讨论拟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单位征求意见。
李克强说,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和社会各界迎难而上,砥砺前行,较好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改革开放、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城镇就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又有了新的改善,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成绩来之不易,坚定了我们继续奋勇前行的信心和决心。
李克强指出,今年政府工作依然艰巨繁重。面对世界经济形势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和国内诸多困难与挑战,既要增强忧患意识,也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底气。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持续释放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叠加效应,推动实体经济升级和民生不断改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