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一天,陈镜荣像全国其他1300多个创业团队一样,早早通过KAB微信平台提交了报名表。根据比赛规则,参赛团队进入全国50强,最后才有可能站到现在的舞台上接受专家和投资人面对面的点评。
陈镜荣通过微信专题公众展示投票及专家评审,最终获得金奖。他认为,自己的成长和学校里的创业氛围浓厚息息相关。
他所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像他一样已注册公司的学生有五六十名,他自己也从大二开始尝试创业,创办的武汉市深度工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经取得一些成绩。据他介绍,平时学校团委网站的新闻,几乎每10条中就有一条与创业有关。今年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做了微创业大讲堂后,学校团委网站就发布了活动通知,学校学生会和各学院学生会也在官方微信平台发布了消息,学校各类社团、班级也在QQ和微信群里热烈讨论这个比赛,很快,学校就有100多个团队报名参赛。
“从微创业‘校内赛’开始,很多同学都知道有这个比赛,再到宣讲会和各学院班级的宣传,让更多人接触了微创业这个概念。就像我大一时被师兄带着创业一样,创业总要有人带一带、推一推。我回去也会去带我的师弟,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迈出创业第一步。”陈镜荣说。
在2016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启动后,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样参与协办的高校总共有110所,其中过半高校举办了校内赛,甄选出优秀创业团队再推荐。这些协办高校不仅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形式宣传比赛,还张贴海报,举办校内宣讲会和校内赛,营造了创新创业的高校文化氛围。
南京审计大学KAB创业俱乐部就在校内组织了好几场热闹的比赛和活动。
该校KAB创业俱乐部主席兰卓为活动宣传设计了个小游戏,号召同学们在QQ空间转发微创业活动的文章,收集满一定数量的“点赞”后可以获得不同的礼品。令兰卓始料未及的是,在她自己转载后,不到半个小时就收获了5000多个赞,她的空间也被2000多个QQ好友的转载迅速“刷屏”。
“我们学校只有两万多人,感觉这个活动像是在学校里炸开了锅。”但兰卓还在琢磨,如何在线下也获得这么大的活动效果。
于是她和KAB创业俱乐部的小伙伴在校园上演了场“快闪”:在学校人流密集的操场上,一群穿着黑西装、戴墨镜的人迅速整齐地走过,其中11人各拖着一个拉杆箱,箱子上分别贴着一个字:“大、学、生、微、创、业、活、动、等、你、来”。快闪吸引了大量路过学生的目光和驻足,“黑衣人”则趁机发放活动传单,介绍活动情况。
兰卓为报名的40个创业团队举行了场校内比赛,团队一一登台路演,邀请了专家现场评审、100多名学生现场投票,选拔出10支团队参加全国的票选环节。
“通过这次微创业行动,很多学生会在心中形成一个意识,创业离我们并不遥远。学校给了我们很多创业支持,老师也会给我帮助。”兰卓开心地发现,学校里有个学生想做洗衣的O2O创业,主动找到南审KAB创业俱乐部寻求帮助,“比赛的效果在潜移默化地显现”。
“通过此次微创业行动,同学们意识到创新创业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一个好点子就有可能成就一个大梦想,创业也没有那么‘高大上’,而是十分‘接地气’。” 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会长金健萍在协助组织过本届微创业行动校内初选阶段活动后,也有同样的感受。
在初选阶段,该协会组织了微创业行动宣讲会、微创业知识普及分享会,还有线下的微创业组队对接会以及线上的微创业问题咨询答疑等活动。虽然这所拥有自主创客空间的学校,时常举办科技创新创业类比赛,但金健萍认为,“这次借由微创业行动的契机组织的各类宣传和活动,相当于在全校范围内做了个创业科普。”
校内赛通过极其严格的4轮筛选、答辩审核和修改,从213支报名队伍里推荐了一些优秀团队进入了决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创业的流程以及商业计划书规范,评审以及专业导师的讲解解决了他们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误区。
华南理工大学KAB创业俱乐部有个叫做顾问团的部门,专门对接各个在校创业团队或毕业5年内的创业者,这个部门在这次微创业行动中派上了大用场,直接推荐了靠谱的创业团队参加活动,推荐团队最后也拿到了奖项。“现在学校里的创业氛围很浓。”华南理工大学KAB创业俱乐部主席李凌霄组织了微创业行动的校内宣传和评审活动,“通过参加微创业活动,能让更多学生看到什么商业模式合理、什么项目更有前景,能更好地激发更多人的创业热情”。
据悉,百所高校协办微创业活动,发放10万张活动折页与海报,组织200所高校推荐微创业项目,在新媒体传播原创文章600多次,很好地活跃了高校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