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据调查显示,我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的创业比例。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能力、素质及心理等综合素质上一再遭到质疑,由此引发人们对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激烈争论。
当前高职院校的创业课程存在三种情形:认为创业课程可有可无,为了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将创业课程融入就业指导课或思想教育课中,对创业教育完全不重视;将创业课程定位为大众素质教育课程,即强调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忽视了与专业学科教育的紧密结合,导致创业课程停留在创业理论层面,缺乏对创业实践的指导;主要对少数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的同学提供培训和指导,忽视创业创新教育的普遍性。
职业院校促进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部分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建立完整的创业生态体系。
1、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由于高职院校在认识上存在不足,定位模糊,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完全与学校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脱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消除认识上的偏差,转变观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看作有机结合的整体,并且把创业课程融入日常课程安排,将其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举措,统筹安排、合理设置,使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交叉融合,贯穿于高职院校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始末。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形同虚设,并没有列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和教学计划,更没有职能部门去落实。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更加顺利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产生更加明显的效果,就必须完善课程建设。首先,课程建设要突出高职教育的校本课程;其次,课程体系构建不是孤立的,必须要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的恰当结合点,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匹配。重中之重是要重点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干课程,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主干课程的比例、学分。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双创教育内容与形式空洞化,根源在于师资力量匮乏。相较于其他学科教育,双创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熟知创业整体流程与经营环节,而且还要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双能”型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可以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解决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困难的一剂良药。一方面,学校要落实教师行业企业锻炼政策,鼓励学习企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创业师资教育培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将其与职称评定挂钩;再者,邀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创业导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特定的培训,对正在实施的创业活动给予一对一的指导。
4、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提升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正如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所说:“创业不是魔法,也不神秘。它与基因没有任何关系。创业是一种训练,而就像任何一种训练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它。”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