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马云开始创业,其间经历过多次失败,他最终才收获荣耀和成就,站到了一流企业家的行列。5月20日,在一场演讲之后,马云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
尽管马云在读书时并非好学生,但是他仍然认为,大学生最好别辍学去创业。另外,他认为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过热。但在他看来,目前创业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目前创业是不是过热了?
马云:我自己觉得创业不应该叫做过热,但是还是要有理性地去看待创业。首先,创业是要有基础设施的。第二,创业容易持久难。脑袋一拍就去创业,创业之初可能很有激情,如何持久是很难的。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诞生了很多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和中国13亿人口和巨大的经济体是不匹配的。我们需要很多企业,需要很多优秀的企业家。
但是,我们创业的氛围,创业的基础设施,创业的培训,人才梯队的建设,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善。
当然,我觉得今天那么多人创业,不是件坏事,但是我们也要想办法为他们做好“保险带”。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大学生辍学创业,你怎么看?
马云:我本人觉得大学生第一个创业就是把书读好。有人说比尔·盖茨不是大学没读完就去创业,不也成功了吗?杨致远没读博士,不也成功了吗?但世界上也就一个比尔·盖茨,也就一个杨致远。
如果你不到20岁,我希望你把书读好。如果你已经进了大学,30岁之前最好找到一个好的老板跟他学习怎么做,一个好老板比一个好公司重要得多。
很多年轻人毕业的时候,脑子在想我进哪个公司好呢?进IBM好呢?还是阿里巴巴好呢?其实都差不多的,在大公司里面你只是一颗螺丝,但是一个优秀的老板,他会告诉你很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
所以30岁之前,要找到一个好老板。30岁到40岁的时候,要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创业的。
如果你想创业,30岁到40岁之间是合适的。20岁左右,完善你的知识结构,20到30岁要学的是体验,体验什么呢?体验灾难、苦难、错误,没有足够的灾难、苦难、错误、折磨,你是永远不可能练出情商来的。
智商是可以读书读出来的,情商则是倒霉倒出来的。所以,30岁之前智商和情商有些基础以后,再选择自己去创业。
40岁之前,要凭自己的智商和情商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一个人是做不了事情的。
梦想和理想是有差异的,梦想是你就一个人想想而已,理想是一个团队一块想,只有理想才能够让大家把它一点点做出来。40岁如果说你创业还没有成功,不等于你后面不会成功,但是创业成功的概率就小了很多。
40岁到50岁,请花时间做好自己,别东想西想,做好自己最喜欢、最能做的事情。50岁到60岁你要把时间花在年轻人身上,他们将成为你的希望。60岁以后,把时间花在沙滩上,老婆孩子身上,别多想工作了。
100个人创业,有95个人连声音都没有听见就没了,剩下的5个人,三四个人看起来会成功,然后你会看到他们一个个死下去,能赢的就是最后那一个人。
这一个人不是他多能干,不是他多了不起,而是他有各种各样的机遇,并且各种各样的苦难你都没看见。
我也一样,大家今天看到我,今天我们阿里巴巴的成功,但是你们没有看到阿里巴巴经历的痛苦、犯下的错误。“厨房”里面其实是很肮脏的,只是我们走得出来,运气很好。
有人说马云很牛,再搞个阿里巴巴、淘宝试试看?我说搞不出来,时代过去了。但是我们今天走过来了。所有走过的人都这样,他们都乐观地看待未来,他们很少抱怨,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他们永远相信别人比自己聪明,这些是所有成功者,不管你是男还是女,都必须要有的东西。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创业还是男性为主,女性适合创业吗?
马云:有了互联网以后,女性创业应该机会更多了,条件更好。
没有互联网之前,基本上是男性创业机会多一点,女性创业机会则少一些。
有了互联网,特别是未来30年,服务性行业,未来女性可做的事情确实多了。大家比的不再是肌肉,比的是脑子,比的是勇气,比的是智慧,比的是体验。未来阿里巴巴会给女性创业提供更多资金和帮助。
中国新闻周刊:你从1994年开始创业,到现在20年,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的?
马云:生活比创业更重要,创业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精彩,很有意思的一样东西。每个人的路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了创业这条路,你就给自己一个承诺,我要搞五年十年,失败了我不干,如果成功了我就继续干下去。
但是千万别说,我试试看,不行马上跑。你只要试试看,你一定会逃回来的,这样的创业基本上不会成功。除非你有很好的运气,但是运气不会一直跟着你。所以对今天创业的人来讲,给自己一个承诺,给你的客户一个承诺,给员工一个承诺。
早年经历:马云被忽略的第一次创业
1992年是中国商业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年初邓小平的南巡重新激发了中国人对改革开放抱有的希望。为数不少的人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开始创业。后来,泰康人寿的创始人陈东升专门创造了一个词:“92派”,用以描述1992年后创业的企业家。
除了陈东升,当时在复旦大学做老师的郭广昌和他的几个同学在那一年注册了公司;河南省外经贸厅的公务员胡葆森辞职创办了一家叫“建业”的公司;冯仑和潘石屹、王功权等六君子在第二年创立了万通;俞敏洪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英语培训老师了,不过他在1993年才创办了新东方。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后来也成为了马云的朋友。
不过,那一年中国最著名的商人是牟其中。他在1992年的8月用几个火车皮的罐头从俄罗斯换回来四架飞机,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一下子成为轰动全国的人物。媒体的眼光全都被他吸引了。
天下尚无人识得一个名叫马云的大学英语老师。
1988年,24岁的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书。马云的活跃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为了防止马云有别的想法,当时杭州师范学院的副校长黄书孟跟马云制订了一个“5年之约”,到了那个学校5年内不能辞职出来。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期间,马云是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讲师。与此同时,他在西湖边发起了一个“英语角”,在翻译界慢慢地有了一些名气。当时全国经济飞速发展,在杭州做外贸生意的民营企业逐渐增多,对翻译服务地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很多老板找他做英语翻译。但当时他只能做兼职,因为他和老校长的“5年之约”还没有到期。
1992年,还在大学教书的马云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这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取英文“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当时的翻译社就是个小店,只有5名员工。马云跟同事一起筹集了3000元人民币,租了一个房子,房租是每月1500元。翻译社的注册资本是3000元。 创业之初并不顺利,第一个月的营业额600元不到。入不敷出的状况令翻译社的员工动摇了,但马云坚信翻译社可以做下去。
与此同时他必须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后来,发现卖鲜花跟礼品可以挣钱,马云就背着麻袋坐火车去义乌批发进货。之后他将办公室一分为二,一半拿来卖鲜花、礼品,一半做翻译社。而且,马云也常常背着装满小工艺品的大麻袋,在杭州的大街上穿梭售卖。马云甚至还做过一年多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员。马云用这些小买卖的收入来维持翻译社的运营。
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卖礼品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翻译社仅能挣五六百元,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翻译社呢?马云的同事就建议只开礼品店,将来成立一家礼品公司,但马云拒绝了。他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当初成立翻译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解决老师们的问题,还是为了挣钱?既然是为了前者,那就一定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光明就会到来。
1995年,亏损三年后,海博翻译社开始盈利。这时5年之约已满,马云向学校提出了辞职。辞职之后,马云全职经营翻译社一段时间。翻译社在实现盈利之后,逐渐走上了正轨,马云就放手让同事打理,不再过问翻译社的具体事宜了。他开始寻找新的创业机会。今天,海博翻译社已如当年马云所愿,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多年后,关于这段创业经历马云轻描淡写地说:“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
从杭州到纽约 马云15年创业路
2014年9月19日,美国纽约华尔街,马云和他的团队早早就等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门前。这一次的他西装革履、面带笑容,显然是为了这一天做过精心的准备。从酒店到交易所的这一路,他就像当地著名的百老汇明星一样受到夹道欢迎,这些人里,有美国及阿里巴巴集团从国内带过来的数百家媒体组成的“混合编队”,和那些对这次“IPO盛筵”看好的华尔街投资人。
阿里巴巴上市的消息已经像肥皂剧一样预演了一整年,从香港到美国,直到这一刻终于尘埃落定。
马云教你创业
今年正好50岁的马云和他的公司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最励志的故事之一。这家由马云和他的17个小伙伴1999年在杭州创办的公司,如今已跻身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公司,其业务范围覆盖了电子商务、金融理财、影视娱乐、云计算等业务。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家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马云精神的鼓舞。在一个国有企业占据经济制高点的国家里,民营企业阿里巴巴避开国企的锋芒,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领域里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
在IPO结束后,马云面对来采访他的CNBC记者说,电影《阿甘正传》他看了不止十遍,他心中的英雄是阿甘。这次来纽约前又看了一遍,边看边告诉自己:“无论什么变化,我还是我自己。”
创业15年,马云从一位老师转变为一名真正的创业家。
1988年,马云的第一份工作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外语教师,当时的月工资差不多是100元。不甘寂寞的他找了不少兼职,利用课余时间为到杭州观光的外国游客担任导游。西湖边的第一个英语角就是马云发起的。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课余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但经营依旧艰难,一个月的营业额是两百多块钱人民币,房租却要700元,可谓入不敷出。实在扛不下去的马云只好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才开始收支平衡。
1995年,马云受聘于一家与美商合作承包建设项目的中国公司,为其到美国收账,这次经历据后来孙燕君在《阿里巴巴神话》一书中的描述,可谓九死一生。
当时的马云,被想赖账的美国商人菲利普·卡文纳锁在一栋别墅里长达两天,最后逃脱拘禁的他甚至丢失了随身行李。在西雅图,他遇见了一个新鲜的网络世界,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
后来的马云回忆说,他甚至害怕触摸电脑的键盘,谁知道这玩艺儿多少钱?要是弄坏了肯定赔不起。而对他触动最大的是,他好奇地对朋友说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单词“啤酒”,结果只找到了美国和德国的品牌。当时他就想利用互联网让世界熟悉中国的公司。回国后,这位“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辞了职,借了钱,开办了“中国黄页”,这是中国第一批网络公司之一。
1997年底,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府站点。
1999年,屡屡受挫的马云放弃在北京的生意,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
就在杭州湖滨花园小区,他与后来鼎鼎大名的“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在“不向亲戚朋友借钱”的前提下,筹措了50万元开始创业。这其中包括马云的妻子、当老师时的同事和学生、患难朋友,当然还有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来的业界精英。
2003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淘宝网。次年,推出网络交易支付工具“支付宝”。
阿里生态与中国
今年以来,阿里巴巴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马云多次受到中国总理的接见,他和他的公司一起,被政府称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表。
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和人口红利,阿里巴巴如今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
阿里巴巴上市招股书显示,2014财年,其平台上完成的商品成交总额达1.68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电商平台亚马逊和eBay之和,活跃买家人数为2.55亿,实现525.04亿元人民币收入和234亿元人民币利润,净利润率高达44.57%。
投资人对阿里巴巴和马云的信心,来自于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看好。在所有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与中国的实体经济捆绑最紧密,在外贸转型、零售业变革、信用缺失和基础物流落后的中国,每一项变革都是一个新的高增长点。在投资者眼里,阿里的商业模式有赖于中国独特的“生态体系”,公司与国家已经密不可分。
在当天的晚宴上,马云对数百名一同来纽约见证阿里上市的中国记者时说,不会将这些在海外募集的资金全部拿回中国花,而是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将阿里的生态系统延伸到国外。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阿里巴巴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它实现了多少线上交易额、拥有多大的用户规模,而是它巨大的社会价值,包括解决数以百万计的社会就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成就了形态多样的电子商务服务业等,阿里巴巴很好地阐释了“社会型企业”(social usiness)的含义。
而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副主编华特·弗里克眼中,阿里巴巴不仅仅像Facebok、谷歌或是是亚马逊,它的运作模式还类似百年巨头通用电气。遍布电子商务、支付、通讯、企业软件、娱乐和其他更多领域,阿里巴巴更像一个企业集团生态。
多年研究全球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哈佛商学院教授朱莉·伍尔夫说,阿里巴巴集团内,各业务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之间有着一种动态平衡,每个业务部门的分布式决策和整个集团的整体决策并存。这种企业集团生态在西方很少见,但是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并不意外。阿里想打造的是一个类似苹果或谷歌那样的互联网生态体系,而电子商务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阿里巴巴的上市,显然会给国内互联网格局、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带来显著的影响。目前,阿里旗下的速卖通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而今年6月,阿里也在美国推出了购物网站“11Main”;在欧洲,阿里的布局也深入到了欧盟的各个国家。
《华尔街日报》近日发表评论称,尽管硅谷公司统治着全球互联网,但阿里巴巴上市后,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互联网公司中将有4家来自亚洲,互联网格局的天平开始向亚洲倾斜。
马云与杭州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这些城市都留下过马云创业的足迹,但只有杭州才是阿里巴巴和马云的大本营。在上市后的第一时间,马云就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宣告自己没有移民计划。
空中,灯火辉煌相映;水中,倒影摇曳涟涟,水岸一侧不时有曼妙的乐声传来,不远处的雷锋塔流光溢彩、淡妆浓抹,这就是杭州。自阿里巴巴成立以来,几乎每一届网商大会都在杭州举办。在谈到“喜爱杭州的理由”时,马云说:“杭州扶持着我,扶持着阿里巴巴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阿里巴巴将永远是杭州的阿里巴巴。”
土生土长于浙江的马云一直以自己是浙商而自豪,他以浙商的代表胡雪岩为榜样,把“戒欺”、“诚信”注入了阿里的血脉。
马云说,在他心里最感动的是早年创业的时候。“95年从大学里面出来创业,我自己有一个梦想,也是我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想为此而奋斗的理想,70年代、80年代经商成功的人,大部分都是有关系,或者是胆略非常大,80年代、90年代后期很多经商的人,我觉得他们靠的是资金、靠的是关系,如果21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企业仍就是靠关系、靠资金,而不是靠智慧、努力、勤奋取胜的话,中国企业将没有机会、没有希望,我希望有一个媒体,通过网络,用智慧来创造财富。”
1997年在北京创业时的一幕,曾被央视《东方时空》记录下来。在片子里,马云疲惫地坐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望着车窗外的街灯,神色凝重,喃喃地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在北京也不会这么落魄。”但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北京,回到了家乡杭州。
几年后,杭州电视台的另一档电视节目中,马云神采奕奕,不再踌躇。此后,马云成了“中国电商教父”,被媒体争相采访,被无数创业者顶礼膜拜,他的一言一行变成了成功学的“秘籍”。现在,无论北京还是杭州,所有人都知道马云是干什么的了。
在杭州,历经15年高速发展,阿里巴巴的员工接近两万人,随着这次赴美上市,这些身在杭州“淘宝城”的员工也将收获巨额财富。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阿里巴巴此次IPO,可为员工带来大约413.85亿美元财富,人均增长财富达206.9万美元,将造就上万名百万富翁。
至此,马云净资产达218亿美元,跃居中国首富。回到杭州的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淘宝城外,徘徊与振奋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