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潮,然而在新办户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注销数量也与日俱增,创业的火花尚未燃起便已熄灭。从税收角度看,一些创业者集老板、管理者、技术人员、会计和出纳一肩挑,财务账目要么未设立,要么比较混乱,对税收优惠政策更是不清不楚,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作为税务机关,帮助创业者用足用好税收政策是职责所在,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三个方面的困局:
一是“僧多粥少”之困。创业群体基数巨大,且缺少有效分类,税务人员分身乏术,传统的新办户培训如隔靴搔痒,创业者接受培训的意愿不强,委托的第三方代理或中介往往对企业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关注。
二是“信息孤岛”之困。创业者的政策需求是跨部门的,而目前政府职能体系较为封闭,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交互,即便是综合性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也往往只关注自身部门的流程性要求,在服务创业者的第一线难以整合形成有效的信息平台,继而在部门之间形成信息孤岛。
三是“时间窗口”之困。借用股票分析的术语,时间窗在这里指企业运行周期中可以享受针对性政策的关键时间段。受限于自身政策获取意愿,创业者在了解政策与达到享受政策的条件两个方面都存在信息通道障碍,而目前税务机关专业化管理与行政权的制约,限制了传统属地化管理手段的发挥,加剧了通道障碍问题的出现,让小微企业在时间窗内往往与国家的税收政策失之交臂。
解决小微企业纳税服务中的困境,“互联网+税务”提供了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径。
跨界整合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小微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且市场化程度高,为解决各职能部门服务各自为战的局面,应当由政府充当“看得见的手”,打破“部门墙”,加强财税、金融、产业、区域、投资等各领域政策的协调配合,为小微企业打造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形成实体服务与信息服务的高速枢纽。一方面,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立政府权力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最大限度地缩减政府审批范围,优化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提高行政效能;另一方面,打造整合、开放的服务型政府,通过互联互通降低企业获取政策咨询的繁琐程度。
主动借力社会资源。在税务机关征管和纳税服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全面满足小微企业不同层面需求既无必要也不可能,这就需要科学划分纳税服务类型,把握纳税服务重点,将税务机关不擅长或不甚关注,且不涉及税收执法责任的非核心业务区域与社会资源相对接,形成税务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手段创新的综合纳税服务网络,尤其是发挥新型互联网中介企业在市场信息触角和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降低税务机关的行政
成本,解决纳税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
发挥服务优势。小微企业在产业结构上两极分化,一方面敢于创新,在新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又大多集中于传统行业,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关键因素方面积累不足,转型升级面临重重困难。为此,税务机关要当好小微企业需求专家,充分发挥税务机关在税收政策解读上的优势,凭借大数据技术和第三方中介资源的支持,实现小微企业需求的“精准抓取”,并做好小微企业的分类分层;同时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加强对小微企业政策的辅导,打通服务纳税人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