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后路 下决心远赴韩国求学
2005年,张巍从重庆一中毕业后,考入重庆工学院(现重庆理工大学),读的是财务管理专业。然而,这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感兴趣的。
“小时候,我就一直很想去少年宫学钢琴,学舞蹈,但是家人们都觉得,我一个男孩子不应该学习这些东西。03年看了杨丽萍老师亲演的《云南映象》之后,对民族文化歌舞越发热爱和崇敬。”张巍出生于一个公务员家庭,父母也希望他能够过着稳定、按部就班的生活。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张巍也是按照父母要求,努力、认真地学习文化课,可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他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
2006年,正读大一的张巍听说韩国釜山大学与重庆大学有一个学生交流项目。他再也按耐不住想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冲动,悄悄地递交了申请,办理了退学手续,他决心去釜山大学。
“自断后路,绝处逢生。”由于已经办理完了退学手续,父母也只好支持。出国前,张巍去朝天门批发了80双袜子和大量的生活用品,打算四年不回国,“一定要功成名就才回来。”张巍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
初到韩国釜山,一切事物都让张巍倍感新奇,尤其是第一次看见大海,“之前从来没有见过,来到釜山看到海时,就憧憬着和自己的爱人手牵手在沙滩上奔跑。”由于不会韩语,张巍只好选择了英文专业。他说,学英语有基础,奖学金也比较容易拿。
很多老师上课都说韩语,张巍听不懂,上课时也只能瞪着眼睛望着老师。老师知道后,专门找了一个语言老师,私下来辅导张巍的韩语。
此外,张巍还住进了当地人家中,每月10万韩元包吃包住包网络,更重要的是有学习韩语的氛围。他还去大学内校园餐馆打工刷盘子,结果,不但挣了钱,还结识了好几个韩国大妈学会了釜山方言。半年左右,张巍就可以用韩语流利地对话了。
这之后,一场意外降临在张巍身上。2007年11月17日,张巍搭骑摩托车,刚开出学校一公里就出了车祸,左肩骨折,钉了5颗钉子。一向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他没有告诉父母。住院45天,韩国同学的父母帮他解决了住院费;一个人躺在医院,同病房的韩国病友家属扶他上厕所,给他送饭菜。张巍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份关爱让我明白了感恩比功成名就更重要。”
出院后,张巍申请做了一名志愿者,经常参加釜山当地各种活动、各类节会,利用自己懂中文、英语、韩语的优势,做起了翻译服务工作。一年之内,他就做了30多项社会志愿者工作。釜山电影殿堂、龙头山公园、釜山文化会馆、海云台等地的中文介绍、资料等,都是由他翻译撰写。2009年因为工作出色,张巍被授予釜山荣誉外国人。
遇恩师 终圆儿时艺术梦
2008年6月,釜山国际舞蹈节,正在读大三的张巍担任翻译组组长,负责到会的11个国家来宾的翻译协调工作。张巍出色的表现,引起了时任组委会主席的韩国禅舞创始人、釜山大学李允子教授的注意。7月,李教授出差杭州,点名要张巍当导游。杭州一行,加上张巍的解说,改变了李教授一行韩国人士对中国的印象。
“李教授听说我来韩国三年都还没有回过家,就对我说,你不想家,但父母很想你啊。”李教授当即买了机票,让张巍回家看望父母。2008年7月,去韩国三年后,张巍第一次回到了家乡重庆。
从中国再回到韩国以后,张巍和李教授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李教授带他参加了不少的社交活动。不仅如此,李教授还让他跟着学习禅舞,这让张巍开心不已,觉得终于能够在韩国,在釜山实现自己儿时的艺术梦了。如今,这艺术之路张巍已经走了近10年。
虽然是半路出家,没有从小练过基本功,好在自己努力,加上本身悟性也比较高,张巍很快就上了路。“聪慧、勤学、悟性高。”同是李教授弟子的釜山大学教师姜美先老师如此评价张巍。在姜美先老师看来,舞蹈不只是肢体艺术的表达,更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颇有渊源,张巍既心灵手巧,还有文化优势,学起韩国传统舞蹈来,入门快、进步大。
有一次周末,李教授给张巍打电话,让他马上去首尔,有事找他。本来当天张巍也有事,接到了教授的电话,立即先放下手上的事,赶去首尔。到了以后他才知道,教授给好几个弟子打了电话,可他们都有事去不了,只有张巍去了。后来,教授拿出一个玉石信物,赠与张巍。
当时张巍并不知道这象征着什么,只知道它很贵重。后来回到釜山,其他的老师看到了这块古玉,才告诉张巍它象征着信任。这意味着,张巍是禅舞的传承人,未来有可能成为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7号僧舞的传承人。
促交流 搭建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
经过釜山国际舞蹈节、釜山艺术节,以及中国昆舞国际研讨会等国内外文化交流盛事后,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首任院长、国家一级编导、昆舞创始人马家钦教授认识了张巍。多次接触后,马教授语重心长与张巍交流,是中国这片土地养育了他,虽然身在韩国,也要努力为中华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智慧。
昆舞由马家钦教授首创,成为中国古典舞中继戏曲身韵舞、汉唐舞、敦煌舞三大流派之后的第四大流派。
2015年,昆舞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张巍参与其中。作为马教授的助手,他热心协助整理昆舞概论的相关资料。今年以来,张巍在国内呆了近5个月,赴新疆看大剧院、去云南观摩《云南印象》、访苏州昆舞发源地、到南京探析《桃花扇》《牡丹亭》。
除了整理昆舞资料之外,张巍还将《千手观音》、《云南印象》等资料翻译出来,在国外报刊登载传播。家乡的大足石刻、天坑地缝、白帝城等自然人文景观,他也经常给韩国朋友推荐,鼓励他们多去中国走一走、看一看。
现在,张巍正攻读釜庆大学国际地域学博士。他告诉记者,他愿为中韩文化架起一座交流传播的桥梁。
张巍:愿为中韩文化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
张巍,29岁,重庆渝北人,韩国釜庆大学国际地域学博士,釜山市荣誉外国市民,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7号僧舞唯一的外国传习人。
[重庆晨报]韩国僧舞唯一中国传承人是个重庆小伙
张巍目前在釜庆大学读博士,专修国际地域学。来韩国已近十年,他的经历颇有戏剧性:到韩国学的却是英语,学成后又从事中文翻译;偶遇韩国传统舞蹈大师,终得真传,成为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僧舞的唯一一位中国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