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7年历史的启迪之星落户上海杨浦区已半年多,意在此处打造长三角旗舰基地。江西人叶雨和他那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伙伴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喜爱也与日俱增。在上海,创新创业者人数正显著增加,“白领文化”不再是绝对主流。
来自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上半年区县经济形势报告显示,上海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快形成,发展亮点和积极因素不断涌现。其中包括:人口调控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劳动力要素的供给潜力得以不断挖掘;众创与科创并举,使得本市各区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因人而兴,劳动力人口的结构与素质,直接关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能。距离“创新之城、梦想之城”的美好愿景,上海还有多远?
切实提高人才“获得感”
今年上半年,上海各区结合科创中心建设,纷纷出台人才新政。
较之上一轮人才政策,各区此轮出台新政,有了更深入思考。人才政策如何切实提高人才的“获得感”,而不是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实施优惠政策时,如何分好“蛋糕”,而不是简单“撒胡椒面”?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杨浦区明确,区财政每年用于人才工作的资金不低于2亿元。这2亿元将在更大范围“阳光普照”。针对“大众创业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进入加速期的企业家”三种不同人才群体,设立三项专项支持计划,分别给予最高20万、200万和300万元资助。
同时,对创业人才也要“精心浇灌”。杨浦调研发现,有经验的创业团队、企业高管、工程师等创业成功率比较高。此次新政中,特别将有着工程师、企业高管、二次多次创业背景的创新创业人员纳入重点扶持范围。
各区还在人才新政中助推科技成果“纸变钱”。闵行区鼓励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人才,通过自主研发形成的科技成果在区内转化,技术转让额超过50万元以上的,每个项目按实际支付的技术成果转让合同交易金额给予成果供给方3%、不超过50万元的资助。宝山区则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在科技项目、品牌战略、技术标准化战略等重大企业战略方面有突出成绩的,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资助”。
嘉定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为“创业草根”提供良好环境。“嘉定创业321”住房保障计划,每年设立1亿元人才生活保障、人才创新创业等专项资金,扩大创业人员租房补贴政策受益面。嘉定计划到2017年底,为300名创业核心团队成员提供购房补贴,为创业骨干提供2000套人才公寓,为各类创业人员筹措1万间“创客客栈”。
人才汇聚带来优质资源
人才近悦远来,为上海带来怎样的发展动能?
“每6分钟诞生1家企业”,这一速度诞生于宝山区。该区已吸引了2万多家“四新”企业齐聚,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热土。钢铁、物流是宝山传统产业,通过与新兴互联网融合,已实现转型升级,并带动相关企业集聚。而有了那么多创新创业人士加盟,接下来,宝山将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互联网战略项目,形成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在事业上留住了人才的“脚”,如何留住人才的“心”?嘉定致力于精准服务好围绕人才的“四种人”:人才本人、人才的父母、人才的配偶、人才的子女。对于创业者本人,嘉定推出了“精英人才服务卡”,提供包含创新创业、学习培训、健康医疗、文体休闲等20个方面的服务内容;对于创业者的孩子、配偶、父母,则致力于优化城市的公共配套服务,尤其是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让他们到了嘉定,就有“家园”的亲近感。
“家园”里高学历、高素质的入住者多了,人气足了,优质的公共配套服务资源也乐意集聚。在嘉定,以保利大剧院、韩天衡美术馆为代表的一批高品质文化地标树立;交大附中、华师大附属双语学校、瑞金北院、东方肝胆医院等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也纷纷驻扎。
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则致力于规划和利用好各类存量空间,不断优化环境,以一种“国际范儿”吸引创新创业者入住。徐汇区与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一起,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包括腾讯上海创业基地、创嘉站、游族创业中心以及“可可空间”在内的众创空间。仅腾讯基地,就已累积孵化项目50余个,总估值超过14亿元。
创新创业需留一份敬畏
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如何形成更加强劲的城市发展动能?
杨浦区今年5月被列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上海各区中只此一家。即便“荣誉加身”,该区对照国际国内创新创业发达地区,也清醒地看到自身差距。区里新近出台的相关文件点出,政府管理和服务、财政扶持政策、创新人才、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都是杨浦区将要着力攻坚的课题。
各地众创空间规模迅速扩张,怎样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减少同质化,不沦为“表面繁华”?日前,全球联合办公和众创空间的鼻祖——WeWork的亚太区首站,在静安区延平路上正式开业。年底,它还将在静安区威海路、黄浦区云南路落子。在业内人士看来,WeWork的入驻,对已有的国内联合办公模式将带来某种颠覆,加速众创空间洗牌。
不少创新创业人士建言,上海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刺激创新创业的活跃度,一方面也需要让大家保持对创新有一定敬畏,否则就会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国家各领域的创新,都有上海的影子,上海需要在中国最先进的制度设计中引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