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批批归国高端人才和团队正源源不断结伴“飞”入鹿城,凝聚起创新创业新力量。包头也因海归精英的加入,人才队伍建设向优质化、高端化迈进。
构筑吸引人才的“凤凰巢”
7月26日一大早,包头市寰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明星就开始在位于内蒙古留创园的办公室忙碌起来。作为一个创业者,35岁的他已小有成就。
“我学的是分子生物学,2011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就开始创业,2011年参加昆明青年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此后的2014、2015年,在国家创新创业大赛上,我们团队都闯入全国前30强。”马明星说,公司在包头主要做医学检验所项目,该项目对本地医疗事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谈及为何会选择在包头创业,马明星表示,包头虽然是二三线城市,但整个城市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感情留人的理念打动了他,让他最终选择留了下来。
“2014年在参加海外博士包头行活动时我发现,内蒙古留学生创业园是我很多年前就向往的,这里的创业环境相当好。在我们创业的过程中,从项目选址到证照办理,从房租减免到科研、人才补贴政策有一整套帮扶措施,让我们真正有回家创业的感觉。”
虽然公司今年才开始正式运行,但马明星信心满满,他预计今年公司产值可达到500万左右。“下一步,随着周边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每年收入预计将达到1000万到2000万左右。”
种下留才“梧桐树”,共筑引才“凤凰巢”。近年来,稀土高新区注重用感情、事业、政策、环境留人,打响引才聚才品牌。该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吸引、使用、培养人才的管理办法》、《稀土高新区企业技术创新奖励办法》等政策,着力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开通26项“绿色通道”服务措施,从财政扶持、创新研发、土地使用、办公场所等方面大力支持高层人才创新创业,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人才活力。积极为各类人才争取享受上级部门的特殊待遇,争取各类资金近3000万元,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切实增强人才的“获得感”。
此外,高新区财政还每年安排500万元作为人才引进奖励资金,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科研、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已累计发放企业研发、创新技术等资金5.5亿元。
打通人才“双创”快车道
在高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成果不再只是留在纸上“高大上”的专利技术,而是已经转化为“接地气”的产品。
“最具成长潜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带头人李成成所在的内蒙古博特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道路照明灯具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作为一名有经验的CEO,李成成将公司的产品推广到“十个全覆盖”工程中,使九原区100%、土右旗70%、高新区50%的地区路灯照明用上了该公司的绿色产品。
李成成就读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曾担任过多家知名海外上市公司及跨国企业的高管,拥有丰富的国内外市场开拓经验。自担任内蒙古博特科技有限公司CEO以来,使公司赢利能力提高了3倍以上,预计年底公司营业额将突破3000万元。
成果可转化,人才能留住。稀土高新区积极推行“项目+人才”双孵化模式,逐步形成了依托产业用好用活人才的传统氛围,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各类高层次人才在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汪洋里“如鱼得水”,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地区发展源源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新区还建立起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协调工作机制,借助金融风投机构,通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融资等方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快速成长提供积极支撑;以新出台的《包头稀土高新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为支撑,通过释放政策红利,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发展保障;强化企业上市服务,重点培育英华融泰、清力环保、博特科技、汉诺威等10家明星企业,为企业聘请资深专家提供“一对一”的上市评估和辅导;联合相关部门,为符合上市要求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流程,双向助推企业上市。
据介绍,今年下半年,高新区还计划制定出台《关于建设“高新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稀土高新区高层次人才服务试行办法》,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留用、服务等方面出台20余条人才新政,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计划设立“稀土高新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资金额度为1000万元,为高新区人才工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