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日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共同主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承办的“第21届中韩未来论坛”上,中韩双方的学者在总结过去24年来中韩双边关系所取得的成绩之余,也没有回避当前中韩关系在政治与经贸领域遇到的挑战。
正如韩国汉阳大学国际大学院院长文兴镐所说,中韩关系在经历了建交初期,方在政治领域的意气相投后,到了当前中后期,出现了更复杂的态势,“这不仅与中韩之间的结构性问题相关,涉及第三方的美韩关系、朝鲜问题等都会对当前的中韩关系产生微妙影响。”在文兴镐看来,中韩关系并不仅仅是双边做得好就一定能发展得好,还牵涉到周边国家。
除了政治上的微妙局势,中韩经贸关系旧有模式也遭遇到了挑战。尽管中韩FTA在2015年正式签订并生效,但韩国海关的数据显示,去年韩国与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为2273.8亿美元,下降3.4%。即便是今年前5个月,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双边贸易额近985亿美元,同比下降10.3%。FTA签署之后,贸易不但没有实现预期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这一现象引发与会学者的热议。
“建议升级中韩FTA”
中韩FTA自2015年6月1日签署,并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以来,目前两国在短期内各自实现了2次降低关税。中国的2次降税共涉及全部税目92%的产品,使20%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韩国的2次降税涉及全部税目93%的产品,使50%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中韩FTA也被视为中国迄今为止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虞少华在演讲中表示:“中韩互为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但2015年及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韩出口均有减少,表明双方正在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变化。双方发展最快的领域可能现在都遇到了问题。”
细观韩国对华的出口构成,其中,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是主要出口产品,三类产品合计占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4.6%。机电产品虽有2.8%的增幅,但光学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下降5.4%和14.3%。而且去年韩国对中国的矿产品出库出现较大降幅。
韩国金融研究院研究委员池晚洙表示,这不仅与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有关,同时国际贸易大环境的不景气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6月中旬,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了这一点。沈丹阳分析称,2016年前几个月中韩贸易规模略有下降,主要是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导致的商品价格下降、中韩两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短期需求变化及相关国家货币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中韩没有签署自贸协定,2016年前几个月中韩双边贸易规模下降还会更多。”
那么,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中韩FTA的红利最大程度释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海冰强调:“中韩关系不能被安全问题所绑架。中韩关系中,目前经济层面是作为润滑剂,安全问题摩擦更大。但未来,可能中韩经济遭遇到的挑战会更多。”在张海滨看来,与韩美FTA相比,中韩FTA还有改善空间,因此建议升级中韩FTA。
韩方学者池晚洙表示,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框架下,不妨向东看,在东北亚地区构建新的经济走廊,惠及韩国等区域内国家。
抓住G20合作契机
今年也恰逢中国成为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的主办国。作为G20成员,韩国也非常关注中国杭州即将举行的G20峰会,并希望借此契机,深化两国在经贸、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合作。与会的中韩双方学者也相信,在G20框架下,两国在经济领域打破非关税壁垒,进行全方位合作的前景充满机遇。
此次,杭州G20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池晚洙在回顾了历届G20峰会议题后,提出了中韩在杭州G20峰会上可能合作的热门领域,比如在财政政策领域,中韩双方可以统筹宏观经济管理,探讨如何控制债务风险;在基建领域,中韩基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推广至海外第三方市场,以减少全球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差距。
此外,自由贸易、汇率政策也是双方可以探索合作的领域。池晚洙还提到了全球价值链领域合作的重要性。“由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收入增加,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逐步上升。在新的价值链上,中韩可探讨资本、半成品和基建的提供,为全球经济发展发挥作用,”池晚洙说。
在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毕吉耀看来,中韩双方可在G20框架下加强制度性合作,比如推动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对各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进行约束;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强节能减排的制度基础;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等的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