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只在水声研究领域报效祖国的‘海龟’。”说这话的是中科院百人计划“青年俊才”候选人、留学比利时的博士任群言。任群言告诉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祖国想方设法在平台搭建、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安居等方面创造优越条件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和空间。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物科技系硕士生董峻儒今年夏天即将毕业。读过本报《归国情 创业梦》专栏的报道后,他对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国外留学期间学到的技术原理、产品知识、生活理念、推广方式和融资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国内的消费者提供高价值服务。
今年刚拿到美国乔治城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学位的魏一诺对本报驻华盛顿记者表示,《归国情 创业梦》系列留学归国创业故事具有强烈感染力,故事主人公勇于创业创新的精神和乐于服务社会的担当,让他感慨并心生敬佩,其中,80后王景坡和他的绿色中国梦给人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魏一诺感到,这些典型人物归国出于情,创业成就梦。
剑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张子萌对本报驻伦敦记者表示,读《归国情 创业梦》系列报道,学长们的事迹让他很受启发,备受鼓舞,不仅坚定了他回国创业的决心,也让他重新思考学联的定位。作为剑桥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社团,学联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感召身边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
就读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留学生小曹告诉本报驻堪培拉记者,有关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就业的报道在旅澳留学生中总会引起反响和共鸣。“现在,多数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因为大家比较看好国内的大形势,希望抓住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小曹说。
“看了近期《光明日报》刊发的一系列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故事,我很有感触。”生于1989年的贺虎也是一名年轻的创业人员,他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读研阶段休学创业,留下一段创业佳话。贺虎对记者说:“我在上学期间,有多次留在美国的机会,但是最终都选择在中国发展。国内如今在创业上有很多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帮助,这样的条件甚至是美国等国家所不能及的。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坚定自己的梦想,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未来。”
清控科创董事长董钧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留学归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在董钧看来,创新创业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海归人员创业,引进了海外优势资源,促进了创新成果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