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一线”城市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快速增长的就业机会受到毕业生青睐,加之当地政府推出的各种人才吸引政策,不少毕业生就业的重心渐渐转移到新一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的概念,由《第一财经周刊》于2013年底首次提出,按照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5个维度评选,每年评选出15个“新一线”城市。数据调查中涉及的“新一线”城市,结合了第一财经2014年至2017年至少3年被评选为“新一线”的城市,主要包括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等。一线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麦可思数据研究发现,2016届毕业生在“新一线”的就业比例和就业满意度均有上升。在“新一线”就业的毕业生因“收入低”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更高。毕业生在“新一线”创业的比例更高。“教育业”“零售商业”是“新一线”大学生“创客”创业最集中的行业类。
“新一线”城市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上升
近年来,一些“新一线”城市为吸引更多人才,相继推出了优先安排高校毕业生落户、购房等人才吸引政策,高校毕业生在“新一线”与一线城市的就业比例,逐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数据显示,2016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为23%,高于2015届毕业生1个百分点。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为20%,高于2015届毕业生3个百分点。新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凸显。
数据还显示,2014-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连续3年持续上升,不过,就业满意度整体上仍低于一线城市的就业大学生。
“收入低”成为对就业不满意主因
新一线城市人才争夺战已打响。要留住人才,更需关注毕业生就业不满意的原因所在。数据比较分析发现:“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因“收入低”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更高。2016届本、专科毕业生半年后不满意的比例均高出一线城市。
数据还显示,2014-2016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与一线城市工作的月收入均呈稳步增长趋势,但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始终低于一线城市毕业生。其中,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平均月收入为4217元,比一线城市本科毕业生低1220元。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平均月收入为3705元,比一线城市高职高专毕业生低731元。
不满意人群中,除了月收入低外,其他原因依次分别为:加班太多(26%)、工作环境条件不好(19%)、工作能力不够压力大、工作氛围不好、工作条件不好等等。
“新一线”城市“创客”比例更高
虽然,“新一线”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和月收入均低于一线城市毕业生。但是,毕业生在“新一线”创业的比例更高,“教育业”“零售商业”是“新一线”大学生“创客”创业最集中的行业类。
数据显示,2014-2016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比例看,本科为2.0%、2.2%、2.1%,比在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分别高0.5个、0.6个、0.7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为3.4%、4.1%、3.6%,比在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比例分别高0.6个、1.2个、0.9个百分点。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与“新一线”城市的创业园区、财政补贴等相关政策支持有关,所以新一线城市更能获得大学生“创客”的青睐。
进一步分析发现,毕业三年后,高校毕业生在“新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比例增长明显,且毕业生在“新一线”与一线城市的自主创业比例进一步拉大。具体来看,2011~201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在“新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比例比在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分别高0.3个、0.7个、0.7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三年后在“新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比例为比在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比例分别高1.2个、1.8个、2.1个百分点。大学生“创客”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业,零售商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金融(银行/保险/证券)等。近一半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
创业选择教育业和零售商业成首选
2017-07-17 13:46 浏览:618